日本av片

当前位置: 日本av片 > 信息公开 > 动态新闻 > 地方动态

辽东学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探析

  • 信息来源:日本av片-a片无码-成人影院
  • 发布时间:2025-07-28 10:15:46
  •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新时代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辽东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地处抗美援朝精神发源地的区位优势,发挥边疆高校特色,持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践育人、校园文化与社会服务全过程,取得积极成效,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成果与育人模式。

  一、构建思政引领体系,打造课程育人矩阵

  辽东学院党委以提升紧扣主线推动学院转型升级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为重点,按照“聚焦铸牢主线”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宣传教育工作,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重点依托思政课程以及人文通识课程,深入挖掘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紧扣铸牢主线,拓展育人阵地丰富文化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并引导学生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活动。结合重要节庆及纪念日,举办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文艺汇演、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文化体验展、校园银杏文化节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促进各民族学生在共同活动中深化了解、增进情谊。精心组织“开学第一课”,强化升旗仪式等仪式的育人功能。在学院网站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鼓励师生创作并传播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展现民族团结的短视频、图文、有声读物等网络文化产品,拓展了教育的覆盖面和吸引力。

  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演讲、征文、主题班会和大型文艺汇演等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意识和“五史”学习教育深深根植于各族青年学生的心中。学院利用宣传栏、LED屏、校园广播和教室板报等多种渠道,让民族团结意识浸润到校园生活的每个层面,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宣讲+实践”模式,引领青年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有力宣传者、忠实践行者。近年来,学院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选课学生达2000多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边境地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社区学院、科研院所义务授课,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50余场,讲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真正做到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依托日本av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在学生体育课程中开设了珍珠球、花炮、狩猎、秋千等民族体育项目。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会到各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青春力量。学院的民族体育秋千项目在2024年代表日本av片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取得了一银三铜的优异成绩。

  今年,在日本av片第二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学院综合成绩位列全省参赛高校前列,荣获优秀组织奖。学院的脱颖而出,正是学院“大思政”教育改革所结出的丰硕成果。从课堂到赛场,从理论到实践,辽东学院始终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思政引领、课程创新与赛事赋能,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

  、拓展实践教学路径,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多年来,凭借地处抗美援朝出征地这一独特优势,辽东学院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抗美援朝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作用。专注于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育人等多个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全国抗美援朝精神育人的实践基地以及抗美援朝精神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

  学院开发的“抗美援朝精神”线上课程,创设“抗美援朝精神”引导的“一体两翼三平台”立体化教学模式,作为国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全国首个《抗美援朝精神》课程,全球12个国家和187所高校,共计53万人学习该课程。同时,学院打造“四位一体”思政课堂,开设了“抗美援朝精神筑梦青春”等社会实践课程,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前列。

  2024年10月建成的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自落成以来已接待参观团体70余个,访客近2万人次。这里不仅成为辽东学院师生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众多校外人士前来参观学习。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对育人馆的建成情况进行了报道,其中新华社的通稿《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在辽宁丹东揭牌》浏览量突破153.7万,充分展现了育人馆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辽东学院开展了“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寻访百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七个一”工程。该活动组织2228名大学生,历时7年,采访了432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编撰形成30万字的红色国家记忆。抗美援朝精神师生宣讲团成功举办了“军地共建共育培训班”,并精心制作了《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接力讲》系列共100集。凭借出色的宣讲成果,该宣讲团荣获全国优秀宣讲团称号。

  学院承担辽宁“六地”文化普及丛书《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出征地》撰写工作,积极建设《抗美援朝文献研究数据库》。中宣部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独有英雄驱虎豹—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及其时代价值》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受邀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辽宁广播电视台等录制《鸭绿江不会忘记》《辽宁:抗美援朝出征地》等节目7期。学院获得了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1项。

  让学生们在抗美援朝精神的浸润中成长,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让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在辽东学子的心中深深扎根,成为学生们今后投身祖国事业的动力源泉。

  三强化红色文化铸魂,激发家国情怀思想

  打造文化符号,构筑精神家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得见”。立足于位于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学院组建鸭绿江流域博物馆,全方位、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辽宁边境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博物馆是国内首个系统展示鸭绿江流域文化的专门机构,馆藏丰富,共收藏了三千余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跨越了从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直至秦汉、唐、高句丽、辽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充分展现了鸭绿江流域文化的深厚底蕴。该馆集展览、陈列、研究、研学及科普功能于一身,有效地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以来,鸭绿江流域博物馆开展了诸如“鸭绿江流域高句丽文物展”“辽东长城文物展”等百余项珍贵文物主题展览,一件件经典的藏品,一个个精彩的文物故事,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辽东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六馆一路一中心一广场”的丰富资源,精心打造了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走廊,并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推行现场教学。这些资源各具特色,共同构筑了辽东学院独特的精神家园教育环境。银杏路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成为学生日常散步、学习和交流的理想之地,并建有百米长的民族文化长廊。抗美援朝育人馆通过展示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鸭绿江研究院通过生动地讲解和互动体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抗美援朝广场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和文化交流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团队近年来足迹遍布辽宁边境地区的300多个村落,对150余处典型民族村落进行了实地民族文化采集和整理,挖掘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珍贵的文化瑰宝。团队积极参与边境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了50多个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建设项目,利用文化力量推动文化兴边,促进民族团结。

  同时,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合作,对鸭绿江流域的历史民族文化和鸭绿江右岸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鸭绿江右岸高丽渤海国遗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数字化转换。他们还组织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鸭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推动了对该地区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通过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学院文化教育资源,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民族历史文化的机会,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

  四、推进语言文化传播,筑牢文化认同之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号召,创新实施经典润乡土语言文字推广工程。开展中华语言文化弘扬和推广工作,推动优质语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到了既符合区域特征,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推广价值。2023年至今,已在毛岸英学院等10余所学院开展活动,成效显著。学院“经典润乡土”系列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多次被“学习强国”等媒体专题报道。2025年2月,该活动获教育部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铸魂润心”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

  依托日本av片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学院构建红色基因+非遗传承+国防教育的特色育人体系。在宽甸毛岸英学院等民族地区建立实践基地,开发《抗美援朝红色美术》等10部校本教材,创新军事体育+生活教育融合课程,联合非遗传承人打造红色剪纸工作坊,研发《英雄城市剪纸图谱》等教学资源,使300余名学生在非遗技艺中感悟革命精神获《光明日报》专题报道。2024年1月,学院被评为日本av片体育美育浸润计划先进集体。

  近年来,学院推出“红杜鹃推普志愿服务队”,组织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和推普志愿学生开展系列推普志愿活动,多次赴国家机关、乡村、农村中小学开展推普活动。该志愿服务队不仅致力于提升公众的普通话水平,还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普通话培训班、语言文化讲座等形式,增强民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辽东学院将持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挖掘地域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教育阵地,丰富育人载体,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主动的责任担当,奋力书写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贡献辽东智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