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av片

当前位置: 日本av片 > 信息公开 > 动态新闻 > 地方动态

沈阳市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信息来源:日本av片-a片无码-成人影院
  • 发布时间:2025-07-27 10:20:32
  • 【字体:||

  沈阳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11万年人类活动史、7200年人类文化史、2300年建城史、380年都城史,现有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新乐遗址等1500余处历史文化遗址。沈阳56个民族齐全,各民族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近年来,沈阳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找准职责定位,主动担当作为,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用心用情用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学共乐,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建立好机制。印发《沈阳市关于贯彻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各族青少年社会实践、各领域青少年志愿服务、各族青少年“手拉手、结对子”活动等四个方面工作任务,以多样化的活动为抓手,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与内蒙古通辽市签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协作框架协议》,两地上百名各族学生共同开展了智慧跳绳、AI机器人等现代科技氛围浓厚的互嵌式课程实践,以现代化科技进步激发各族青少年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与新疆“一地两师”以及塔城市建立长期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参访团开展交流活动,搭建东西部交流互学平台。

  创建多品牌。打造“我是小小石榴籽”主题夏令营活动品牌,连续10年组织在沈新疆籍群众随迁子女与本地各族青少年学生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文体活动,在共学共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累计举办活动20余场、近3000人次参与。以“增进文化认同”为目标,自2019年起持续开展“手牵手共成长”文体名家进校园品牌活动,组织武术、京剧、茶艺、满绣、剪纸等中华优秀文化名家走进学校,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教学活动,累计超过1000课时。发挥辽宁红色资源优势,培育“赓续红色血脉、强国复兴有我”主题研学品牌,组织15万名学生开展“爱游家乡”红色研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组织15000名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弘扬雷锋精神,争做追“锋”少年;组织600余各族学生赴大连市、丹东市,参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纪念馆以及丹东大梨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爱国热情

  拓展新渠道。承办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七省区“民族团结手相牵、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族青少年科技实践营,成功推动沈阳“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列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3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联合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团市委等多部门共同举办“见证中华文明·强国复兴有我”—2025年沈阳市各族青少年科技文化冬令营,推动各族青少年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启动各族青少年“看沈阳、爱沈阳”高校行系列活动,依托沈阳丰富的高校资源,组织各族青少年走进驻沈高校开展实地研学,首场活动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成功举办,通过参观践学、现场观摩、理论宣讲、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搭建多维度的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组织沈阳市第十一中学、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安多县中学共同举办“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五四青年节英模报告会,宣传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天路守护者”、塔城地区“边境线上活界碑”魏德友、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航空报国”事迹。举办“文化育新人 民族一家亲”安多青年学生赴辽研学活动,体验式学习中医药文化、非遗文化,参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抚顺雷锋纪念馆、沈飞航空博览园、华晨宝马工厂等地,并与沈阳当地学生开展交流互动。

  共建共享,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用好总抓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总抓手,组建沈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吸纳高校、中小学、市直有关部门、基层民族工作干部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人员参与进来,走进学校、企业、社区等地,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场万人”主题宣讲活动。每年9月举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推出《讲好沈阳民族团结故事》系列视频、“民族知识小课堂”微动漫、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宣传片等多样化宣传形式,组织拍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宣传片集中播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公益广告,进一步推动宣传教育覆盖更多群体,积极营造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

  打造多典型。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就医上学、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打造安图社区“石榴工坊”、溪林社区“孝文化长廊”、回民社区“红石榴实践基地”、福陵社区“小小石榴籽”宣讲团、东胜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展厅等一批互嵌式社区典型和创建品牌,定期举办民族团结故事宣讲、邻居节、百家宴、民俗大集等交流活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优化互嵌式社区环境,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开拓新途径。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在全市组建15支“中华民族一家亲”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每年通过送文化、送科技、送政策等活动,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十四节气”共享会系列活动,以时间为轴,以节气为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广泛覆盖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通过趣味沙龙文化宣讲形式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环境,引导各族群众在情感上相互亲近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共事共乐,旅游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

  搭建大舞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近年来沈阳市作为央视春晚分会场、中秋晚会主会场、端午系列节目的主阵地,不断展现出各美其美的多彩文化特色,也体现了美美与共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汇聚。2025年沈阳市政府申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试点城市,组织部分文博场所讲解员参加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培训,搭建文化交融的大舞台,向全国各族群众展示沈阳魅力和沈阳温度,让大家在这里共尝传统美食、共品特色文化、共享沈阳故事,展现强大的文化自强与自信。

  丰富多载体。充分发挥老北市、沈阳故宫、稻梦空间、巴尔虎山等重点景区和文博场馆作用,探索在文旅场所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推进沈阳方城民族民俗文化街区建设,生动呈现文旅融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成果。推动以“老建筑、老胡同、老字号、老故事”为主题的老北市景区入选2024年全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项目,推动沈阳故宫博物院“少儿博物学院”研学活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星星火·少年燃——抗战研学先锋营”青少年研学实践活动申报2025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试点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样载体。

  探索新模式。以“促三交”为目标,打造稻梦空间4A级景区、巴尔虎山3A级景区等多个文旅综合体,以项目为载体拓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共进。每年举办雪季稻田冰雪运动会、稻梦杯泥地龙舟赛,各族村民们聚在一起、同场竞技、共度节庆、祝愿丰收,已经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以文体旅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打造康平县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大辛屯村“铸牢+文体旅”融合品牌,举办“2025巴图鲁越野·巴尔虎山(北村)”挑战赛,1500名运动爱好者参加,现场设置民族团结宣传驿站,营造良好氛围,带动周边民族乡村收益30万元借文旅之力,助推民族乡村振兴发展。

  聚丝成线始坚韧,溪流汇海方长流。新时代、新征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包容的沈阳,用悠久的历史文化、伟大的红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工业文化,连结起不同民族的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特征,勾勒出一幅幅民族交融的新画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