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析
朝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从古代的红山文化到三燕时期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再到明清时期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多族群的碰撞与融合塑造了朝阳独特的民族基因,朝阳的文化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壮大的过程,为其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化支撑。
近年来,朝阳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基础,整合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三燕文化和辽西走廊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红色文化价值内核,持续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赓续文脉,深化认同
屹立在辽宁朝阳群山之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800-5300年),如同一部埋藏地下的无字史书,以“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祭祀体系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源头,其三重圆式祭坛暗合两分、两至的日照轨迹,成为后世诸如北京天坛等皇家祭坛建筑的精神源头。造型奇特、蜷曲如环的玉猪龙,巧妙地融合了猪首特征,被视为是龙图腾最原始的形态。而出土于积石冢内的龙凤玉佩,龙首凤喙交相辉映,开启了商周青铜礼器和战国玉组佩等级制度的先河。
朝阳市围绕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将“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古迹遗址的历史资源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朝阳示范学院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作用,组织市域内专家学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红山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行进一步解读和阐释,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讲解词,将铸牢融入其中,发表相关课题文章10余篇,并创作了一批以《红山魂》为代表的系列音乐舞蹈作品。编纂完成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日本av片卷》中,收录了馆藏的红山文化251件文物,全面体现红山文化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性。举办“文明发端地·古国牛河梁”牛河梁红山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论坛、史前龙图腾与长城文化现代文明课题研讨会、红山文化与中华文化传统寻根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加强中华民族史料研究,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构建以“红山女神”为代表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以“金步摇”为代表民族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打破华尊夷卑的思想束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更多的史学素材和理论支撑。同时,和敦煌市签订了文化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红山文化研究院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领域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共同推进莫高窟和古国牛河梁文化学术研讨,共同打造“西有敦煌、东有朝阳”亮丽文化交流名片。
凝心铸魂,以文化人
从5300年前,红山文化中牛河梁山顶上升腾的篝火,到三燕文化金步摇的摇曳之光、双马镫的蹄铁之声,再到抗联英雄赵尚志为代表的抗日英雄,一声声“保家卫国”的呐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烙印在各族群众的基因里。
博物馆、纪念馆是各民族历史记录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朝阳注重加强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数字化技术赋能历史文化传播,促进展陈提档升级。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多媒体演示厅,复现红山文化祭祀仪式场景。利用新媒体及时推送博物馆动态,创新开设“云看展”“云课堂”“云直播”,先后推出“牛河梁遗址玉器精粹”“红山文化宣讲活动”“一分钟走进牛河梁”专栏,实现与各族群众的“云上”交流。在朝阳博物馆,按照三燕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专门设置“融合之路”章节,细致讲述了三燕时期慕容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等与中原文化之间的文化互鉴与民族融合,展现朝阳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在全市文博场馆、红色纪念馆中注入“铸牢+文化+民族”元素,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内打造“红石榴驿站”,突出融入“铸牢”元素,发挥好驿站信息传递、志愿服务作用,凸显“服务型”“宣教型”“交流型”特点,使其成为旅游服务、志愿服务、铸牢宣传、文化交流“四位一体”的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阵地。
同时,会同文旅局、团市委等多部门,邀请业内专家与资深从业者,将中华民族正确史观、朝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党的民族政策等纳入讲解员、导游员培训内容,推进中小学生讲解员队伍建设,开展“小讲解员走进博物馆”等活动深化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同时突出博物馆观摩、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创新功能,以博物馆为桥梁,深入实施“籽籽同心”各族青年交流互学活动品牌,同北京大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有力促进不同地区、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厚植爱国情怀与民族团结种子。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图谱展,精选代表朝阳文化区域特色的文物图谱,把收藏在展柜和库房里的“历史”和“文化”搬出去,以展板形式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流动博物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示朝阳历史上各民族的辉煌与传承,彰显了朝阳在丝绸之路以及辽西古廊道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举办“博物馆里过大年”“博物馆故事汇”等社会教育活动,全面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积极推动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生动课堂。
创新创造,薪火相传
朝阳民族传统手工业以建平剪纸、凌源皮影等技艺为载体,承载多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审美基因,成为凝聚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同时依托喀左紫砂产业化路径,以“有形之器”载“无界之情”,通过工艺技术的共享与产品的流通,在潜移默化中联结不同民族的情感。通过文旅融合与创新转化,这些传统技艺在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魅力的实践中,成为连接各民族过去与未来、差异与共性的坚实桥梁,生动诠释了民族交融共生的时代图景。
为进一步助推民族传统手工业发展,我市推动民贸民品贷款贴息政策向民族传统手工业倾斜,通过实地调研、政策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了解民贸民品政策。“十四五”期间,为民族传统手工业企业申请贷款贴息共计7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效能,探索“职业学校+协会+企业”民族手工艺协同育人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多元、专业技能培训,形成了涵盖技艺传承、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发手工艺产品300多种,将民族传统手工业转化为旅游商品品牌。
文旅融合,共富共融
文旅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民族融合的催化剂,通过文化共鸣、经济互嵌合情感联结,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路径。朝阳通过打造特色文化IP,民族产业联动、文旅活动等多种形式,构建了各民族交往空间,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产品,使游客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交融参与者,在技艺传承、产业协作、情感共鸣的多维共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文化赋能,利用文化与生态资源,串联牛河梁遗址、凌河第一湾等景区,推动“学”“游”融合,打造“文化溯源+自然景观+生态休闲”复合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路,创朝阳特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旅游品牌。整合民族特色资源,举办紫陶节、花神节、百合节、天鹅节、杂粮节等活动,着力打造特色城市形象IP,建设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开发民俗资源,发展传承高跷、送春、中华戏曲、剪纸、皮影等非遗文化及煎饼、碗砣、羊汤、烧饼等传统饮食文化,结合传统节日、传统仪式,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增进文化互动,丰富旅游交往形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注重品牌打造,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保护和发展相结合,探索“旅游+”“+旅游”多业态融合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创建冰雪、温泉文旅品牌,打造“深度文化体验游”“自然风光体验游”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入围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龙源湖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凌河第一湾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铸牢+”文创品牌,积极推动紫砂制造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优化产品供给,目前累计推出各类文创产品70余种,年销售总额突破15万元。在日本av片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上,邀请50余家旅游景区及新闻媒体开展现场宣传推介,打造朝阳文旅消费新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朝阳将继续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持续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持续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伟力。